RFID發展史及技術分析
在智能制造大趨勢下,RFID作為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,可以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,由于RFID實施和部署成本較低,數據采集和傳輸方式十分便捷,因此受到企業越來越多的關注。相對于條形碼、磁卡、IC卡等技術,RFID的應用優勢是可以實現批量處理、遠距離非接觸讀寫,數據容量大,可重復使用,對污染不敏感,適應各種復雜的工況。隨著技術的發展,RFID早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,各行各業,RFID已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。
RFID的發展與變遷
RFID技術誕生于二戰期間,最早被英國皇家空軍用于識別自家和盟軍的戰機。英國為了識別返航的飛機,就在盟軍的飛機上裝備了一個無線電收發器,進而當控制塔上的探詢器向返航的飛機發射一個詢問信號后,飛機上的收發器接收到這個信號后,回傳一個信號給探詢器,探詢器根據接收到的回傳信號來識別敵我。這是有記錄的第一個RFID敵我識別系統,也是第一個RFID的第一次實際應用。
RFID技術的發展可按10年期劃分:
1941~1950年,雷達的改進和應用催生了RFID技術,1948年奠定了RFID技術的理論基礎。
1951—1960年,早期RFID技術的探索階段,主要處于實驗室實驗研究。
1961—1970年,RFID技術的理論得到了發展,開始了一些應用嘗試。
1971—1980年,RFID技術與產品研發處于一個大發展時期,各種RFID技術測試得到加速。出現了一些最早的RFID應用。
1981~1990年。RFID技術及產品進入商業應用階段,各種規模應用開始出現。
1991~2000年,RFID技術標準化問題日趨得到重視,RFID產品得到廣泛采用,RFID產品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2001—當下,標準化問題日趨為人們所重視,RFID產品種類更加豐富,有源電子標簽、無源電子標簽及半無源電子標簽均得到發展,電子標簽成本不斷降低,規模應用行業擴大。
RFID技術的理論得到豐富和完善。單芯片電子標簽、多電子標簽識讀、無線可讀可寫、無源電子標簽的遠距離識別、適應高速移動物體的RFID正在成為現實。
RFID技術的分析
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縮寫,即射頻識別。RFID系統由三部分組成:
標簽(Tag):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組成,每個標簽具有唯一的電子編碼,附著在物體上標識目標對象;
閱讀器(Reader):讀取(有時還可以寫入)標簽信息的設備,可設計為手持式或固定式;
天線(Antenna):在標簽和讀取器間傳遞射頻信號。
其原理是,電子標簽與閱讀器之間通過耦合元件實現射頻信號的空間(無接觸)耦合、在耦合通道內,根據時序關系,實現能量的傳遞、數據的交換。發生在閱讀器和電子標簽之間的射頻信號的耦合類型有兩種:
(1)電感耦合:變壓器模型,通過空間高頻交變磁場實現耦合,依據的是電磁感應定律;
(2) 電磁反向散射耦合:雷達原理模型,發射出去的電磁波,碰到目標后反射,同時攜帶回目標信息,依據的是電磁波的空間傳播規律。
RFID的優點:RFID芯片與RFID讀卡器對水、油和化學藥品等物質具有很強抵抗性;信息的讀取上并不受芯片尺寸大小與形狀限制,不需為了讀取精確度而配合紙張的固定尺寸和印刷品質,而且,RFID標簽正往小型化與多樣形態發展,以應用于不同產品;RFID技術識別相比傳統智能芯片更精確,識別的距離更靈活。可以做到穿透性和無屏障閱讀;RFID芯片標簽可以重復地新增、修改、刪除內部儲存的數據,方便信息的更新;內部數據內容經由密碼保護,使其內容不易被偽造及變造;RFID芯片數據容量很大,而且隨著技術發展,容量還有增大的趨勢。